2009年8月 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
新版序
在《涉外商事调解案例评析》再版之机。作者对原版案例进行了适当修订,并进行了增补:
1、新增十个案例。前十个案例是作者自原版出版以来参与的调解案件中筛选出的典型案例。其中既有汶川地震引发合同履行争议的案例,也有奥运吉祥物产品出口合同履行争议的案例,还有在世界金融危机形势下因“情势变更”、“外商非正常撤离”等引发争议的调解案例,使该书具有时代气息。
2、丰富了附录内容。增加了《关于不予执行涉外仲裁裁决案的请示报告》,与原版最高法院的《答复》形成完整的文件,展现了司法机关对“和解转裁决”效力认定过程;同时,增加了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华南分会调解中心《调解规则》,体现出商事调解的新发展。
一位律师同仁曾说过:“懂法律的是律师、懂法官的是好律师、懂调解的是伟大的律师。”我非常赞同,同时我认为:懂法律是调解员的基础、懂裁判是调解员成熟的标志,而成功的调解则是调解员综合素质的体现。因为调解是有“生命”的,调解不仅用脑更要用‘心’;调解不单要用技巧更要用‘艺术’。
社会需要和谐,和谐需要调解。我衷心祝愿商事调解能为国际经贸活动的和谐作出更大贡献。
我的同事吕鹏和彭建新在本书新版编辑中,承担了整理案例及具体编辑的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何贵才
2009年6月6日
序
中国国际商会调解中心秘书长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主任
——杨华中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调解中心及其各分(支)会的调解中心(下称调解中心),是以调解的方式,独立、公正的帮助中外当事人解决商事、海事等争议的常设调解机构。从1987年成立,屈指算来,调解中心竟已有二十年华。二十岁,如果是一个人,应该说已经长大,二十年的脚步充实又匆忙。几多收获可圈可点,诸多问题等待作答。
调解中心成立至今,不断铺网造势,业已形成覆盖全国的工作网络,全系统的调解机构已达42家;参照国际商会调解示范法制订并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规则,使商事调解有章可循并体现了国际化;拥有一批来自经济、法律及社会各界的具有较高水准和一定影响力的调解员,从业队伍体现了专业化、知识化;与一批国际同类机构建立广泛联系,成立联合调解中心或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广商事调解并联合办案,国际合作不断盛开新花;调解商事纠纷数千件,服务客户涉及五十多个国家;创造了调解仲裁相结合的独特方式,增强了调解法律效力,同时积极建言献策,推动调解立法;调解中心正以其民间性、专业性(专解商事纠纷)、国际性的定位,在争议解决机构的百花园里成为引人关注的一葩……
二十岁,虽已长大,毕竟还年轻。
年轻的脚步是匆忙的,要做而没做的事还有太多:诉讼、仲裁、调解并称三大解决争议手段。当国际上有不少国家的调解受案量位居前列的时候,然而在中国,调解受案量还远不能与诉讼和仲裁同日而语;中国社会拥有几千年“和”解历史文化底蕴,却在习惯了“打官司”、讲法制之后,忽略了调解的优良传统。作为从业者的宣传力度,推广的针对性、有效性亟待加强,促使社会广泛接受调解还要走漫长的路;社会诚信的缺失、相关法律支持的不足也使调解的发展陷于窘境。如今,调解立法的呼声渐高,但何时立、如何立仍需密切关注和积极参与;商事调解虽有不短的历史和不小的网络,但从业队伍的吐故纳新、交流培训尚需进一步制度化、经常化……
1987到2007,调解中心成立整整20年。20岁叫弱冠之年。弱冠弄柔翰,仗剑请国命,少年心事当拿云。年轻,正好干一番大事。
调解欣逢盛世。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正在唱响,以“和”为贵的商事调解必定大有可为。
其实,作为争议解决方式,诉讼、仲裁、调解的共同目的是止纷息争,实现和谐。不同的是,诉讼和仲裁都是请人做裁判,判决结果当事人难以预料。而调解是由调解者倡导下的当事人的自主沟通协商,真正意义上的当事人意思自治。
当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向法院和仲裁庭门前而对结果心怀忐忑的时候,当败诉方心怀不平裁决难以执行甚至又起新的纷争的时候,可曾想过,其实调解通过互谅互让、协商共赢的方式解决纠纷,才是尊重和实现了当事人意志,达到和谐的理想途径。
这是一个真正符合和谐理念和人文思想的方式,它应当成为一种潮流!
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君不见以审判为主业的法院已高举调解大旗,仲裁机构也常把调解作为前置程序,人民调解的机构已深入社区邻里……以专职、专业的商事调解为己任的调解中心更当抓住机遇,有所作为。
商事调解正年轻。年轻虽欠成熟,却也意味着豪情、朝气和诸多机遇。尽管他眼下还弱小,但所具有的光明前景却不容置疑。
何贵才同志,自1989年从事商事调解工作以来,亲身参与、主持调解了近400起商事案件,见证了调解中心的成长历程。难能可贵的是,贵才同志非常注重理论学习,注重案例的总结工作,不断探索调解的新方式,尤其是在“和解转仲裁”、“赴境外调解”、“与境外调解机构联合调解”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书所编写的二十四个类型二十五个案例,是其所调解的涉外商事案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愿贵才同志在理论沉积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为调解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7年6月6日